一部由襄报集团创作的影视作品,屡获国家级大奖——
《走出大山》背后的故事
推介集团新媒体团队(资料图片)
《走出大山》海报
《走出大山》二维码
全媒体记者向一帆
7月4日,从国家广电总局传来消息:中共襄阳市委组织部和襄阳日报传媒集团新媒体团队共同出品的微电影《走出大山》被列入2018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筑中国梦”主题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征集推选和展播活动优秀节目。
此次评选,全国共52部剧情类作品和49部非剧情类作品获补助,其中,我省报送的5部作品成功入选,《走出大山》也是我市入选的唯一一部作品。该片原本是市委组织部和襄阳日报传媒集团共同拍摄的一部党员电教片,曾先后获得2017年湖北省委组织部电教片一等奖、2018年全国“中国梦·扶贫攻坚影像盛典”一等奖,并在刚刚结束的第八届襄阳大学生电影展上,一举揽下主单元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最佳男配角奖和分单元“襄阳之光”金奖等4项大奖。
一段感人的正能量故事
《走出大山》讲述了普通老党员“老李”,痛感家乡因为信息闭塞,许多山货没有销路。他通过向年轻人学习电商平台的运营知识,开设网店卖山货,在党组织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克服困难,创业成功后,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故事。“老李”的原型是谷城县人,襄阳日报传媒集团汉江网总编辑王雨婷就是最早发现他的人。2014年,她作为《襄阳日报》社会民生部记者,采访并报道了微电影主人公的原型“永保大叔”。当时这篇报道引起了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关注。
在谷城县委的关心和支持下,“永保大叔”如今已成为谷城电商产业中的一个品牌企业。
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团队
去年,根据市委组织部年度电教片制作计划,需要拍摄一部能反映谷城县“中国电商产业园”非公党建成果的微电影,代表我市参加全省电教片评选。了解到这一信息后,集团新媒体制作团队经过与谷城县委组织部反复沟通,最终锁定了该产业园内一家电商公司的创业故事。通过对原始素材进行艺术化的改编,最终形成了长达两万字的文学剧本。
新媒体团队确认由自己的“传媒合伙人”——湖北大黑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导演郝泽昱执导微电影《走出大山》,按照工业化电影的制作流程来筹备整部微电影的拍摄。为保证微电影的质量,制作团队从北京、郑州等地请来摄影师和演员,组成了一个20余人的剧组。
龚潇依是日报新媒体的一名员工,作为《走出大山》编剧的她,当时还是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新人,编写农村题材的微电影,没有让她犯难。“从剧本创作阶段,我们就深入谷城县看景,与当地的村民同吃同住,为了保证故事的真实性,我们还找到故事的原型聊天,跟踪他生活中的细节,力求剧中的每个角色有血有肉。”
仅用两个月时间,《走出大山》剧组完成了别的剧组半年的工作量。
一批报业融合转型的精品力作
《走出大山》是襄阳日报传媒集团在转型发展之路上的一部代表作品。近两年来,襄阳日报传媒集团一直致力于从传统纸媒到多点发力、融合发展的努力和探索,以视频生产作为突破口,制作和输出了一大批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专业性强、可读性高、渗透力广的作品。
2016年春节前夕,改革重组后的襄阳日报新媒体团队为配合国网襄阳供电公司推出的支付宝交电费业务宣传创作了微电影《回家》。这部充满温情的小成本制作在腾讯视频上线后,播放量迅速破百万,被国家电网公司列为精品代表作在国家电网系统内推介。
同年秋季,襄阳日报新媒体联合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同拍摄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主题微电影《归途》在全国法院第四届十佳微电影评选中荣获优秀奖。
因在视频内容生产方面的突出成绩,2016年,襄阳日报传媒集团新媒体中心被推选为湖北省网络视听服务协会副会长单位,和众多广电系媒体机构一起,致力于推动和促进湖北省网络视听行业的发展。
今年6月中旬,新媒体团队推出了短视频类栏目《汉江网视》,入驻央视新闻+移动客户端。近一个月来,每天推出的短视频播放量都位居前列。
截至目前,襄阳日报传媒集团新媒体中心通过微电影、直播、动漫及可视化内容生产业务,已经和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三大中央级媒体平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全国超过100家党媒新媒体建立了联动合作关系,致力于以襄阳本土为中心、辐射汉江流域的新媒体内容生产,形成了“上接央媒,下接地气,联动全国”的广泛传播效应。
2017年4月,襄阳日报成为全国首家入驻新华社现场云的地市级媒体,并于2017年底被新华社办公厅授予现场云直播组织奖一等奖。
2017年9月,襄阳日报传媒集团与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签订了合作协议,组建了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在自身体系外孵化的第一家融媒体工作室“汉江工作室”。
通过近一年时间的运营,“汉江工作室”已成为全国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的经典案例,其生产的新媒体产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6月3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举行的第八届中国互联网品牌大奖颁奖礼上,被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授予“中国互联网(新媒体)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