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至9日,来自我市5家网络媒体的21位记者和5位网络名人,在5天的时间内深入我市三市三县三区,探访基层文化小康建设,感受新时代新变化。
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保护
在我市,表演艺术和本地传说种类繁多。过去,因种种原因,部分表演艺术和本地传说一度濒临失传。
老河口市仙人渡镇“抬妆故事”,是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因演出器具损坏,停演30年。
2017年,为了让这门表演艺术得到传承,老河口仙人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原站长汪辉主动找到“抬妆故事”传承人陈大全,抢救性地恢复了“三打白骨精”“升官记”“天女散花”三段故事。
不仅如此,老河口市还为“抬妆故事”提供1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并在“抬妆故事”选角时给予大力支持。为了保证“抬妆技术”这门表演艺术能够继承,汪辉还为陈大全找到一个徒弟。
如今,仙人渡镇“抬妆故事”正在申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仙人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相同,襄州区古驿镇综合文化站站长覃俊东同样在为保护本地的传统文化而奔走。
覃俊东扎根基层文化站一干就是近30年。在这近30年的时间里,覃俊东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建设中。
在此期间,古驿镇综合文化站建成了设有电子阅览室、民俗文化馆、根雕馆、书画展览厅、摄影展览厅和戏曲舞蹈排练厅等10类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多功能室,也围绕古驿这座历史文化名镇文化软实力的运用及开发,编辑出版了70余万字的《古驿寻古》。
综合文化站建好了,吸引了许多群众主动来文化站汲取知识的养分。
居民的需求就是动力
郭岗社区位于樊城区太平店镇,该社区“文体活动场地全区第一、文化基础设施配套全区第一、开展文化活动全区第一”文化小康建设的成绩可谓耀眼。
为何一个地处城乡接合部的社区能有如此出众的成绩?郭岗社区党支部书记郭家生说,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社区现已建成面积为25000平方米的文体场地,更投入300余万元建成一个高规格灯光球场,供社区居民免费使用。
基础设施建设好了,社区居民参与文化生活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在郭岗社区,每周都定期开展主题鲜明的文体活动,让居民享受到更多的文化建设成果。为居民送春联、义务辅导孩子做功课、举办各类广场舞比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也促进了社区居民的团结。
与郭岗社区相同,南漳县城关镇文峰塔社区居民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2016年,文峰塔社区党委书记朱红英曾考虑在社区内设立南漳县老年大学分校,但因社区师资力量薄弱,只能将一部分文艺骨干推荐到南漳县老年大学学习。
现在,推荐到南漳县老年大学学习的社区文艺骨干,又带着学到的专业知识,反哺文峰塔社区的文化建设。
保康县马良镇双坪村是保康县第一批文化小康示范村,他们将保康县的“九个一”建设做得更细,即多建设一条文化小康宣传示范带。
走在双坪村,随处可见村里的墙上有一些写有名言警句的宣传牌。
双坪村党支部书记孟凡泽说,自从宣传标语上了墙,许多村民在闲暇时间就会自己跑去看,根据这些名言反省自己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村民的素质也有了提高。
乡村旅游带动文化建设
位于谷城县五山镇的堰河村,原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自从发展乡村旅游以来,堰河村的生活环境越变越好。从城里来的旅行团将外面优秀的文化带进堰河村,在增长见识的同时,堰河村村民对文化建设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渴望。“最近在我们村很流行一种动作简单的交际舞,是去年夏天从武汉来的学生教我们的。”李冬启是堰河村村民,去年夏天李东启跟这群大学生学会了这种舞蹈,现在她和朋友每天晚上都会去文化广场跳交际舞。李东启说,最初学生跳的时候村民只在一旁看着,最后被学生拉着一起跳,学生走了,这种舞蹈留了下来。
据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闵红艳介绍,由于近些年村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许多外来的优秀文化被游客带进了堰河村,村民素质得到了极大改善。不仅如此,村民吸收到外来文化后,发现自己的不足,竟主动要求闵红艳为他们请来老师,学习文化知识。
游客不仅带来了文明理念,也将先进的文化生活带入堰河村。
现在的堰河村依托旅游产业的发展,村民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也因旅客带来的外来文化,村里的文化小康特色建设得更有特色。